紫砂本身是一种矿石,想必很多壶友都是了解的,紫砂乃是「砂与土」的混合,其中「土为肉,砂则为骨。」砂感也是紫砂壶的一个重要特征,很多朋友看壶也喜欢看其砂感,作为制壶者来说,制壶调泥便也开发了许多工艺,其中便有「调砂」与「铺砂」两种。经过这两种工序的紫砂壶,砂感明显丰富,呈现出更强烈的视觉效果,别有韵味。

在以前,但凡是制壶高手,首先一定是炼泥与调砂的高手,名家调砂各有秘手,以保证独一无二。调砂工艺是指在炼生泥时,加入一定比例的熟或半熟砂粒,以提高颗粒密度。两者同种矿料称之为本色调砂,不同矿料则称之为异色调砂。调砂不仅增强了砂感,同时也增强了泥料的可塑性,因为泥料如太粗则制作费劲,太细则制作时则易黏手,调入合适的砂之后,可以更方便制壶。烧成成品由于里面含砂丰富,增强了透气性,也更利于泡茶。朱泥、红泥也有调砂以减少收缩的做法。

与在生泥时便添砂不同,铺砂则是在壶体制坯完成后,在壶身上添加的。将熟砂敲成细碎砂粒,以铺、点、洒等方法施于「生坯」的表面,再敲打平整使嵌于壶表。从手法上也能看出,铺砂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装饰、点缀之用。区分铺砂与调砂也很简单。如果是调砂,其胎泥内、外壁的肌理一致;如果是铺砂,其胎泥的外壁有斑驳的肌理效果,但是内壁则没有。这类铺砂一般多用与壶身泥色不同的砂粒,烧成后砂粒显现,与壶相称而尽美。最为典型的一种为「紫砂铺金」,将金粉铺于壶身表面,烧制后可以说是完美诠释了紫玉金砂之名。

总之,这都是关于泥料中调配的工艺,壶友们以后购壶时也可以自己辨别,如果是商家吹嘘某种绝世泥料,砂感极为丰富什么的,对他笑一笑就可以了。“ 紫玉金砂 ”,是对紫砂的一种赞誉和美称。之所以称紫砂为 “ 紫玉金砂 ” ,是因为用紫砂泥中的优质紫泥制成的紫砂壶,成陶后,经泡养,温润光洁,古朴典雅犹如紫玉,掺和在其中或铺缀于壶体的黄色段泥砂粒(段泥砂烧出来呈黄色),或似满天的星星,或像纷纷扬扬的雪花,煞是壮丽美观,给人“紫玉金砂”之感。紫砂原矿泥料中,仅有共生矿类紫泥(含有较多的段泥成分)能制作出具有“紫玉金砂”效果的作品,其余泥料很少有此效果。“紫玉金砂”,形容部分紫泥作品比较恰当,若以此来形容所有紫砂作品不免失当。

能够称得上 “ 紫玉金砂 ” 的作品,实际上早就出现过,不过那时不叫 “ 紫玉金砂 ”,被称为 “ 雪花泥 ” 。历史上 “ 紫玉金砂 ” 经典作品有清朝道光以后黄玉麟的“雪花升方”和“雪花提梁”,材质是紫泥铺砂,颗粒匀而稠,大小适宜,疏密有致,无露砂、夹砂、缺砂。砂面光洁,周边清爽,无明末清初铺砂凹凸不平感或浆面覆盖感。纷纷扬扬的雪花漫壶飞舞,壮丽,彰显了黄玉麟高超的技艺和艺术功力,堪称铺砂工艺中的罕见极品,至今无人能及。紫玉金砂,实现的途径主要有两种:一是通过铺砂工艺来实现,即在壶成型后,再用熟砂粒铺缀于壶面。这一途径相对容易实现,但十分耗时耗精力,如果没有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艺术功底,是很难实现这一效果的,关键要铺砂铺的均匀。


二是通过调砂来实现,即在炼泥的时候,按比例掺入粗细均匀的熟砂粒或生砂粒拌和成泥后,制作成壶。这一方法,相对于前者要难,因为选料、配比若不合理,常会出现浆面覆盖,面砂分布不均或缺砂现象,很难达到预期效果,关键是要把砂调匀。目前,市面上铺砂、调砂的作品不在少数,精品几不可得。一是因为调砂不够均匀,常会出现浆面覆盖,面砂分布不均匀,缺砂等现象。二是选择的底料和砂料配比不合理,色泽不和谐,所以选料也十分重要。千金易得,堪称 “ 紫玉金砂 ” 的作品十分难得。

紫玉金砂紫砂壶作品
1、紫砂高级工艺师李霞价格「合菱壶」稀有紫玉金砂415cc

2、王春洪紫砂壶茶器「观沧海」优质紫玉金砂650cc

3、范敏紫砂简介「融古壶」优质紫玉金砂260cc

1、紫砂高级工艺师李霞价格「合菱壶」稀有紫玉金砂415cc

2、王春洪紫砂壶茶器「观沧海」优质紫玉金砂650cc

3、范敏紫砂简介「融古壶」优质紫玉金砂260cc

文章来源:藏壶匠网,欢迎分享紫砂壶商城的作品及名家老师,转载请保留出处!紫玉金砂:www.spzsh.com/niliao/1716.html